为什么美国买不到中国电动车?欧《新电池法》后美又筑税收壁垒

  此前,《通胀削减法案》规定,如果消费的人在美国购买的电动汽车中有特殊的比例的关键电池矿物来自美国或其自由贸易伙伴,就可以获得

  但现在,新规定显示,从2024年开始,含有“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即中国、俄罗斯、朝鲜和伊朗的企业)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的电动汽车,就无法享受税收抵免。

  ●从2025年开始,电动汽车不能含有由FEOC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包括锂、钴、镍在内的关键矿产。

  ●所谓的FEOC,指的是任何一家在中国、俄罗斯、朝鲜和伊朗注册成立,或国有部分达到25%的公司或集团。

  如果说此前欧盟靠的是“绿色”壁垒将中国新能源电池拒之门外,美国的手段就是税收壁垒。

  在全球汽车工业上,中国企业靠新能源车实现了弯道超车,国产电动汽车占据了全球过半的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部分电池材料的供应方面更是高达90%的市场比例。

  但美国市场,除特斯拉一骑绝尘,底特律三大老牌汽车企业早已掉队。更不用提美国本土尚无几家榜上有名的电池供应商,驱动Model Y的,还得靠宁德时代的电池供应。

  所以,美国能源咨询公司Guidehouse Insights分析师萨姆·阿布萨米德发布警告,明年新规生效后,许多目前享受税收抵免的电动车将失去优惠资格。而且,据相关统计,目前在美国销售的每100辆汽车中,只有约20辆符合在北美进行组装这项要求。

  《星船知造》此前半月报中关注过的美汽车工人罢工事件中,刚刚平息工人罢工运动的福特计划在密歇根州建厂为新电动车生产电池,宁德时代将为其提供技术、部分设备和工人支持。但当美国新规生效后,这一合作能否继续推进成了悬案。

  与美国激进的绿色能源梦相反的是滞销的市场现实。美国福克斯新闻网2日称,美国超3000家汽车经销商签署联名信,呼吁拜登叫停其激进的电动车发展计划。“现在大量滞销电动车停在我们的停车场,市场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看上去,汽车厂商比拜登政府更加清楚,美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最大对手并不是中国电动汽车,而是他们“缺芯”、“少电”、“少工人”的现实境况。

  2,美汽车工人罢工升级背后,可点击《星船半月报:美国工人罢工再升级、国内汽车大降价背后……》

  12月初,据证监会网站消息,优必选已通过港交所聆讯。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家企业距离真正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进了一大步。

  在优必选通过聆讯后更新的资料中,销往C端家庭场景的消费级机器人和相关硬件收入已经从2022年的约13%提升至32.6%。为优必选业绩贡献最多的仍是教育及解决方案机器人业务,2020-2023年上半年收入占比分别为82.7%、56.5%、51.2%和29.0%。

  另一板块物流机器人及解决方案相关业务同期分别占比1.7%、23.3%、26.1%和29.4%。

  再看优必选真正意义上以双足行走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产品“Walker”系列及相关配件,2021-2023年上半年分别收入880万元、4870万元和230元,收入占比在2022年为4.8%,今年上半年则掉到0.9%。

  1,成本居高不下。人形机器人当前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仍位于高位,如ASIMO和Atlas成本在200万美元水平;Walker X、Cyber One等在10万美元左右的生产成本。

  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大致可拆分为动力总成系统(占总成本比重的60%)、智能感应系统(占20%)、结构件及其他(占20%)三个部分。控制器、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机这三个最重要的核心零部件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当之高。

  2,场景需求受限。比如工业场景下的机器人进厂更多是六轴机械臂等工业机器人、AGV小车类的移动机器人等,对于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暂不明显。人形机器售价浮动在十万人民币以上甚至达百万,不仅对应用端来说回报率可长达5年,对生产销售端来说,当前的主机销售大部分还是处在负毛利的状态下。

  一个老梗是:在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汽车主机厂生产车间,车身焊接基本实现全自动,但为啥车尾贴标这种“小事”还是人一个个贴上去?何时才能搞个人形机器人贴呢?

  11月2日,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号召产业、金融资本的热情参加,要为人形机器人在中国的落地、发展与壮大构建良好的产学融循环体系。

  东吴证券对全球人形机器人的远景市场测算结果表示,在人形机器人量产单价从2025年的6.96万美元降至2.50万美元的情况下,202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375亿美元,2035年将增长至2000亿美元。

  《星船知造》对话优必选科技(今日二条:星船对谈:《人形机器人的供应链机会》)

  上海钢联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日(12月8日)电池级碳酸锂下跌1000元/吨,均价报12.15万元/吨。与11月初的16.4万元/吨相比,下跌超4万元/吨。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上游原材料,碳酸锂有“白色石油”之称。近期价格持续下跌,创下近两年来的新低。对产业链各环节均带来不同程度影响——

  对于上游锂盐生产企业,由于成本高于市场价,相当多企业陷入亏损,不得不采取减产、停产、转产等措施,以求自保。据铜冠金源期货分析,目前国内约有三分之一的碳酸锂产能面临亏损,其中低品位的锂云母提锂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对于中游正极材料和电池厂商,由于碳酸锂价格的不确定性,不敢大量备货,而是采取按需采购的方式,导致了订单的减少和延迟。正极材料和电池的价格也面临下调压力。

  产能过剩:随着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锂电产业链同步高速扩张。2023年中国碳酸锂的产能达到了67万吨,但产能利用率不足40%。与此同时,国外的锂矿和盐湖锂也在加大出口,增加了市场的供应压力。

  需求放缓:一方面,从乘联会和中汽协发布的相关数据看,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的销量增速放缓。另一方面,由于锂电池技术进步,电池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提高,对碳酸锂的用量减少。部分锂电池厂商也开始转向使用别的类型的锂盐,如磷酸铁锂、氢氧化锂等,降低了对碳酸锂的依赖。此外,一些机构和个人利用碳酸锂期货的杠杆效应,进行做空操作,加剧了价格的波动。

  12月4日,蔚来出现在工信部网站中“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中,表示继理想、小鹏之后,蔚来成为造车新势力中又一个获独立造车资质的汽车企业。

  更早之前,蔚来代工企业江淮汽车就公开称江淮汽车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部分资产,其中就涉及包括乘用车公司三工厂存货等在内的三个资产包,拟挂牌价格为近45亿元。这两家工厂实际上就是江淮与蔚来合作的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和江淮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就是蔚来F1工厂和F2工厂。

  《星船知造》根据蔚来财报数据,2018年-2022年蔚来分别向江淮汽车支付代工费用约2.23亿元、4.41亿元、5.32亿元、7.15亿元和11.27亿元。这对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了11.74%的蔚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潜在的风险是,尽管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蔚来现金流储备升至452亿元,但毋庸置疑的是短期内仍面临现金流承压。

  对江淮来说,出售两家和蔚来合作的生产工厂,旨在回笼资金。虽然过去四年江淮通过为蔚来汽车代工获得了30亿元的收入,但自身经营状况仍有待改善。出售这部分资产,也是保障江淮汽车接下来的业务发展中心有足够的现金保障。

  此前,江淮宣布将与华为合作生产一款百万元级别的MPV车型,与大众汽车的合资公司大众安徽也将成为大众汽车之后在华智能电动车业务的核心。

  此次蔚来在造车9年后拿下独立造车资质,也为新玩家小米汽车提供借鉴。若能够证明自身的销售能力,可能提高国家特批生产资质的概率。

  充电是通过充电桩为动力电池充入电能。换电是直接更换动力电池。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但目前面临同一个挑战: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先搞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11月30日,华晨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准备成立合资公司,运营中国市场的超级充电网络——这是继特斯拉、蔚来、小鹏等车企之后,又一次车企布局充电桩业务的举动。

  车企在充电、换电上“抱团取暖”,是一种不得不做的共赢策略。这些合作并不代表车企间的竞争消失,而是补能领域彼此竞争的玩家实在太多——

  电力企业是充电桩的主要建设者和运营者,拥有电力资源、电网设施等多种优势,通过充电桩业务,还可以追求提升电力需求、增加电力收入、优化电力结构等目标;

  特来电等第三方充电运营商也是充电桩的主要服务提供者,拥有市场敏感度、先发优势等,在打造用户平台和提供增值服务上野心勃勃;

  与其他玩家相比,车企在补能领域虽然有用户优势,但也面临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技术不够成熟等问题。因此近期车企纷纷抱团,既可以几家车企共享充换电资源,又可扩大服务覆盖范围,降低用户换电门槛。合纵连横,是车企面临补能领域复杂局面的大势所趋。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文件显示,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已筹集超过3.23亿美元资金。11月底又被曝融资增加4300万美元,资金将用于推动公司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研发。

  从Neuralink最新宣传片来看,脑机接口可实现“意念操控”——比如下图的“意念打字”: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写为BCI)的工作机制是在人或动物大脑与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之间建立起信息交换的联系,可用于辅助、修复、增强人的行动、表达和感知功能。

  脑机接口产业链上游为各类软硬件供应商:最重要的包含传感器制造、数字芯片(如Neuralink、NeuroSky等)、数据库及算法,外部嵌套设备等。

  中游为脑机接口产品。下游应用领域则覆盖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军事(远程操作、机器人控制)等多个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如在医疗、康复领域:据中国残联统计数据,我国有2472万⼈患有肢体残疾,近1800万⼈属于视觉障碍群体。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也人数众多。随着⽼龄化程度提⾼,能预见神经重塑、神经替代、脑机接口等技术将在未来拥有数十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

  作为中美竞争的最新赛道,脑机接口当下的竞争仍然是技术人才的竞争:其需要计算机、自动化、材料学、微电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神经科学、神经工程、运动康复、数据管理等多个学科的人才协同合作才能得以实现。

  12月2日,三峡能源与中国三峡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三峡集团广西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聚焦海上风电业务。马云间接持股的新公司“一米八海洋科技公司”同样布局海上风电业务(其营业范围包括输电供电、海上风电相关系统研发、储能技术服务等)。

  当下,全球能源革命中的两大新能源支柱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和风能。风能利用又大致上可以分为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

  ●全产业链优势。我国海上风电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包括上游主要配件及材料(叶片、齿轮箱、电控系统等),中游主机制造和装配、海底电缆及海上风电施工等,以及下游的海上风电运营等。

  ●装备的研发、制造成本优势。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已全球第一——中国目前风电机组产能占全球市场60%、叶片产能占比64%、齿轮箱产能占比80%、发电机产能占比73%。

  ●数智化转型优势。大数据、云计算、5G:我国数个地区的海上风电正进入“5G时代”,如大唐南澳勒门Ⅰ海上风电项目开通双5G基站。海上风电项目附近海域范围内的5G信号连续覆盖可助力实现无人化运维、通过北斗卫星的信号传递实时控制风机方向等。

  近期我们注意到两则消息,一是11月27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并实现了超级超纯铁素体 TFC22-X 连接体材料的批量供货。填补了国内燃料电池相关材料领域的空白。

  相比成熟的锂电产业,燃料电池是一项更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突围群战——要解决电解质膜材料、燃料氢气检测等多个技术难题。

  燃料电池下游目前主要是各类重卡、物流车等商用车辆。因为相比乘用车,商用车的行驶路线相对固定,也就相对较少依赖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更适合当前燃料电池技术的特点和加氢站等配套产业基础。

  太原钢铁超级超纯铁素体TFC22-X连接体材料的批量供货,解决了燃料电池行业在关键战略材料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为我国氢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今年“双十一”期间,国产冲锋衣不仅刷新了历年销售纪录,冲进淘宝“双十一”消费榜前三,在京东的成交额同比增长200%。东海证券研报显示,前三季度抖音冲锋衣销售额超25亿元,同比增长了273%。

  面料技术是冲锋衣的核心技术壁垒。当前冲锋衣使用的面料分为化学涂层和仿生材料。化学涂层价格实惠公道,但防水性越强,透湿性就越差。仿生面料兼具防水与透气。

  把仿生面料做到极致的,是美国生物材料厂商戈尔公司。和戈尔合作,是凯乐石、波司登等个别品牌。大部分国产户外品牌转而向其他材料厂商谋求合作,或退而求其次选用化学涂层,更有甚者,有部分厂家打着冲锋衣的名号,卖起了货不对板的防风风衣。

  中国厂商暂未生产与戈尔GOER-TEX产品相媲美的面料,除了受限于面料生产有关技术研发,还束缚于面料原料、拉膜机等……一句话,选择走支付高昂专利技术使用费的路线。

  但要推动国产“冲锋衣”继续向微笑曲线两端靠拢,不能仅靠小红书和抖音上的达人推荐,真金白银的材料研发和专利技术储备也是破局之道。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