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在高密市大牟家镇西刘家庄村刘莉家庭农场的麦田里,一个个智能灌溉设备在麦田两侧一字排开,农场负责人刘莉正在认真查看这些即将在春灌期间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设备。而在不远处,国网高密市供电公司大牟家供电所的网格经理王福强正在用贴身携带的钳形电流表,对农场的配电箱电缆出线输出电压进行测试。
刘莉是一个80后返乡创业的“粮二代”。她的农场拥有6000多亩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传统作物,她对粮食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她不仅在种子上联合科研院进行了改良,还引进了智能化灌溉设备、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无人机等新农具,她的农场管理起来“科技感”十足。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实施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眼下,北方的小麦返青灌溉即将开始。刘莉家庭农场在春节前新上的这8套智能化灌溉设备,对用电质量发展要求特别高。“使用这一些智能化滴灌技术,每亩节水30%以上、节肥15%,减少相关成本10%,每亩增产100-150斤。”刘莉说。这项技术的推广使用,让她解决了大田粮食种植浇水难、用水量大等问题,做到了节水、节肥、省工、省时。另外,她还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用电浇水,一亩地浇两遍水的话,仅需花费五块钱,同样计算使用柴油机泵取水的话,得花三十多块钱,用电灌溉更划算。”
刘莉的农场还安装了一批智能检测设备。据她介绍,这些设备是利用太阳能和5G数字远程传输技术,能够采集到农场的天气特征情况、空气温湿度、土壤养分墒情等数据,便于科学种田。
“以前种地都是凭经验,现在咱们用手机一扫码,就知道在啥地方何时施肥,何时浇水。”刘莉说。
这些智能化设备没有了电就“趴窝”。为此,刘莉的农场新上了5台总容量达800千伏安的变压器,敷设地下电缆12.79千米,架设10千伏线千米,农场电力供应稳定。
每年的农忙灌溉时节,大牟家供电所的包村网格经理都会对农场的周边公变台区、电力线路和农场自有的供电设备巡视检查,对破损的电缆协助更换,确保客户生产用电安全。“供电服务不分分内分外,一个冬季过后,路面的沉降可能会引起客户敷设的电缆破损,我重点要检查电缆外皮有无破损漏电的情况,发现这样一些问题会第一时间协助客户整改消缺。”王福强介绍。
王福强经过检测,农场里其中一个配电箱电缆出线安,属于正常值。随后,他又对客户其他的变压器和电缆逐一进行了检查。
为助力乡村振兴,今年国网高密市供电公司认真落实上级公司“电靓和美乡村”三年行动部署要求,认真做好驻村定点帮扶工作,争创“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组织帮扶村光伏路灯捐赠项目落地实施。持续做好消费帮扶,年内完成乡村电气化项目建设任务,积极服务惠农富民,助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该公司以配电台区为网格,“包村”“包点”,精心摸排农灌电力设施资产、管理、设备情况,建立设备基础、隐患基础“两套”台账,依据基础台账,提高农灌设施巡视精准度,依据隐患台账,及时督促客户进行隐患整改,缺陷、隐患消缺及时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