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重集团冶金设备分公司王永晶:绝技绝招解难题 毫厘之间创先例

  王永晶是太重集团冶金设备分公司维修电工、数字控制机床装调高级技师、自动化工程师,负责数字控制机床维护与检修,19年来为公司节约维修资金2000万元以上;改变企业大型进口设备维修保养完全依靠国外资源的现状,创国内先例。

  5月5日7时30分,王永晶准时来到单位,他要和其他值班人员在车间进行巡检,并对故障机床做维修。

  王永晶大学毕业后从一名普通的维修工人做起,在工作中刻苦钻研积累,练就一身过硬的专业本领,是“全国机械冶金建材岗位能手”“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大工匠”“三晋技术能手”。在维修一线工作了这么多年,王永晶养成了一个习惯:白天守候在生产现场,穿梭于各类设备之间,不断进行维修与调试;夜晚,盯着电脑,汇总白天工作内容,总结设备维护经验。

  王永晶是一个受同事信赖的“设备医生”,他有个“绝活”:听设备正常运行时发出的声音,就能判断是不是真的存在故障隐患;即使人不到现场,根据同事在电话里对故障状态的描述,也能准确判断故障原因并迅速给出解决方案。“这些数字控制机床虽然不会说话,但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脾气。”王永晶说。车间里安装着数十台数控机床、特种机床等各种设备,他对它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

  在一次巡检中,王永晶听到车间里传出异响。“当时听着有杂音,像一个老人很费力的喘气声,我判断是机器油泵发出的异响。”王永晶回忆说,他很快发现是一台意大利英赛φ260数控落地镗铣床发生问题。根据机床运行声音进一步判断,他认定是主油泵有问题,随即对液压系统来进行检查,果然发现异响是由于油箱缺油导致油泵将部分空气打入系统产生的声音。告知操作员为机床油箱加油后,王永晶判断,机床油箱不会无故缺油,可能还存在别的问题,遂又对机床周边展开检查,发现排屑器内的铁屑堆积过多,高于机床回油槽而导致液压油顺铁屑流至排屑器,造成液压油缺失。于是,他当场要求操作员对机床铁屑及时清洗整理,彻底排除了故障。

  在数控机床行业上班时间长了,来找王永晶帮忙解决设备故障的人很多,他多次义务帮助兄弟单位解决疑难故障,手机也成了“维修热线”。只要接到求助电话,王永晶就会通过对方描述的故障状态,分析故障原因,并远程指导修复。

  数控机床是被称为“工业母机”“现代工业心脏”的机床,是制造业的根基。曾有一个时期,面对进口的数控机床和先进的PLC控制的机床的维修,国人显得力不从心,只能求助国外的工程技术人员上门服务。

  “车间里的加工设施,让心最多的是2005年购买的德国希斯的大型动梁龙门移动式数控镗铣床。”王永晶说,这个型号的德国数字控制机床在国内仅有一台,专门加工别人干不了的高精度零部件。2017年,该机床的核心主轴因故障造成停机,每停机一天公司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是1万元。

  这台进口数控设备的维修是德国厂商的核心技术,以往有了故障只能花重金向外方求助。德国希斯方面表示,能安排修东西的人上门维修,每人每天的劳务费用是1000欧元,维修完成后需要再支付15万欧元的维修费用。至于维修时间,希斯方面估计需要三个月。

  费用贵、周期长,厂里实在等不起,王永晶和同事决定凭多年钻研积累的经验自己修。德国希斯大型动梁龙门移动式数控镗铣床总重在400吨左右,王永晶通过检修发现故障部位正好在机床的下方。“总共需要4个工装。我们前后共设计了13种工装,共尝试更换了3次。”王永晶回忆道,他们经过仔细研究,制定出符合标准要求的维修方案,将机床的全部资料汇总整理,在没有圆滑枕装配原理图的情况下,逐步摸索,采用特种工装对滑枕内部件做定位,再将滑枕拉起,露出主轴故障部件,对故障部件处理之后,使用叉车将部件叉入滑枕下方的定位工装处,再根据拆卸顺序依次安装圆形滑枕,直至恢复机床正常。

  这次对德国希斯大型动梁龙门移动式数控镗铣床的维修,反反复复40个昼夜,王永晶和工友们完全解决了设备故障,比外方预估时间提前了50天。此次设备故障排除,也创了国内先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太重大型进口设备维修保养完全依靠国外资源的现状,为此后的圆滑枕拆装维修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统计,王永晶在太重工作19年里,维修设备故障近3000次,负责过二十余项重点设备的大修及改造工作,修复各类进口伺服放大器、交流伺服电机、液晶手持单元百余次,为公司节约资金2000万元以上。

  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从开始的学徒工、技术骨干,到现在的“技术大拿”,王永晶始终坚信没解决不了的问题。

  为开拓市场、实现用户需求,太重研发了数种冷轧产品,其中最关键的零件——机架要求十分严格,即使是新安装的数控机床也难以完全满足其加工精度,公司因此陷入两难境地。王永晶说,他临危受命,决定攻克这个机床厂商都难以完成的精度调整任务。刚开始,他采用常规办法来进行调试,结果发现,机床精度始终没有办法达到一定的要求。如要保证产品质量,则必须要对加工机床床身整体重新调整,且调整精度误差至少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一半以内。随后,他重新制定了调试工艺,将床身直线度、平行度、等宽、等高等各项精度调整到极致,再巧妙结合数控系统的补偿功能,最终将机床各项几何精度控制在0.01mm/m范围内,达到国家合格标准的3倍以上,满足了机架加工要求,而产品的品质也得到客户的认可。

  2021年,太重集团响应省委省政府“退城入园”的企业搬迁政策,成立了搬迁项目组。身为技术骨干,王永晶主动请缨,积极要求参加公司设备搬迁智能升级攻坚任务。

  2022年,太重建设完成具有行业一流制造水平的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主要设备智能化率达到98.3%,实现了从“机械生产”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深层次变革,向着建设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现代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目标阔步迈进,王永晶为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太重所处的重型机械行业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对许多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的生产发展与技术进步有重大影响。作为行业的骨干企业之一,走过70多年发展历史的太重集团,需要大量专业方面技术人才,更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发挥技术带头作用,不仅要提高自身技能,还要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承下去,为企业积蓄人才也是做贡献。”王永晶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2019年6月,王永晶参加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高技能领军人才赴德国培训任务。作为山西省属企业的唯一代表,他积极参加并学习了“德国跨国企业的创新战略”和“德国工人职业教育培训”等一系列课程。通过在德国实地培训,他积极总结中德现代制造业发展状况的差距原因和德国工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优势,向全国总工会建言汇报的同时,还将所学知识在企业内积极进行宣传,帮企业转型发展,多渠道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同时,他积极担任省内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裁判职务,为职业院校选拔、培养优秀技能人才。2021年,他荣获山西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裁判员”荣誉称号。

  2023年,以王永晶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获批,成为引领带动和先进典型的一面旗帜。通过工作室平台,王永晶进行老带新、师带徒的技能传承工作,传授所学技术知识和各类维修经验,提高太重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使更多的人成为企业的技能中坚力量。岁岁桃李芬芳,“后浪”追逐“前浪”。他所带的5名徒弟,目前已全部完成了高级技师的评审认定,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