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不出苏浙沪皖?揭秘首款“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 与外资巨头差三个点

2024-01-24 交流伺服电机

  产地衢州,减速机则为苏州出品,机器人本体及一二级零部件供应均不出苏浙沪皖。这样的“全长三角造”机器人,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已出货近3200台。

  据权威机构统计,韩国、新加坡、日本、德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前四国家,这与这些国家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深度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强关联。其中,密度第一的韩国,每万名工人中的工业机器人数超过一千台。中国以395台/万名工人的密度,居全球第五。但不容小视的是,作为制造大国,我国已连续十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在全球的装机份额从2012年的14%升至2022年的52%。令人振奋的是,同一时段,国内市场从几乎由外资品牌垄断,到2022年实现了35%的国产替代。2023年底,内、外资工业机器人出货数量出现“四六分”格局。据分析,商务与价格策略灵活、服务响应周期短等,构成了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的比较优势,而其在国内布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不断跃升的核心技术自主能力,更让外资品牌倍感压力。

  政府部门则趁势添柴。据了解,2022年7月,上海市经信委向苏浙皖工信厅发函,商请支持打造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以抵御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进口依赖程度高所导致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该计划中,上海机器人被推举为首轮“链主”,另附一份长三角建议企业名单。记者在此份名单中看到,在工业机器人三大关键零部件领域,谐波减速器和RV有苏州绿的谐波、绍兴来福助阵;伺服和控制器则有衢州禾川科技、上海的亮剑。另外,工业机器人轴承、本体线缆与壳体的供应商中,也有温州、苏州、宣城多地可选。

  根据计划,“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在2022年的首批出货量要超过200台,2025年力争下线台。来自“链主”新时达的数据显示,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2022年当年,“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即出货827台,2023年更是完成了2338台。市场应用方面,“全长三角造”机器人首次进入汽车主机厂,应用在吉利临海基地白车身焊装产线。

  但打造自主可控的“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据新时达总裁办主任张镇奎介绍,供应链的纯国产替代,意味着“朋友圈”的推倒重来,涉及零部件的重新设计、实验室验证及用户验证,其间也曾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关键在于,在纯市场竞争环境下,用户未必会为“支持国货”的情怀埋单,只在意“好用”与否,关注的是国产机器人能否达到与外资品牌相当的品质,还有更优的服务及价格竞争力。

  据透露,一份严密科学的报告,围绕工业机器人速度、精度、可靠性等核心指标,将“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对比全球头部品牌同类机器人,进行了数十个子项的细致测评。结果显示:双方实力差距被控制在3%以内。

  2016年,新时达SCARA机器人击败日本两家巨头,进入3C头部品牌生产线的锁附场景。此役中,外资品牌存在研发团队不在中国本土的劣势,而新时达在已掌握机器人顶层技术基础上,对机械结构作出调整,巧妙将螺丝机内置,使成本下降20%,效率也完全能满足客户要求。新时达总裁梁锐感慨:只要应用场景在中国,国产机器人就能利用靠近市场且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针对细分场景做定制化开发,在竞争中获得更多胜算。

  另一则故事,发生在高速码垛场景。这是中外机器人正面竞争的战场。新时达在不改变原有机械与控制柜系统基础上,运用动力学突破性算法,使码垛效率从原先的650包/小时提升至1200包/小时,超越某外资品牌工业机器人每小时码垛1170包的纪录。

  由此看,长三角范围内,机器人系统集成、本体、关键零部件的相关企业若握指成拳、扬长避“坑”,就有能力打破ABB、安川、发那科等海外巨头的垄断,稳步提升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

  “机器人‘全长三角造’,使供应链距离更短、更集中,交付周期更有保证,也强化了‘链主’的溢价能力,最终使整个区域的工业机器人实力迈向新高度。”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负责人说。据透露,下一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和苏浙沪皖工信部门,或将酝酿推出第二轮“链主”企业。

相关产品